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4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 2025-04-21 17:21      来源: 区统计局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无障碍语音播报

    2024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天津市滨海新区统计局

    2025421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滨海新区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建设新时代四宜美丽滨城的奋进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滨海新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扎实推进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见行见效在服务重大国家战略中发挥了更大作用,在支撑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展现了更大担当。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经市统计局核算全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5.5%,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快于全市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先行区作用有效发挥。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9%,快于全市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5.2%,快于全市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5.8%,快于全市0.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0.4:45.4:54.3

       财政收支增势稳定。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6.49亿元,增长5.5%。其中,税收收入505.6亿元,增长2.1%,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4.8%。从主税种看,增值税191.87亿元,增长4.9%;企业所得税127.15亿元,增长4.8%;个人所得税22.9亿元,下降23.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24.51亿元,增长7.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2.80亿元,增长4.4%教育支出87.66亿元,增长3.3%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9.61亿元,增长6.1%。        

    新兴动能成长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7%,其中,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势较好,分别增长23.7%25.3%35.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6.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9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3.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8.4%,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7.2%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全年有8项国家级和市级改革创新试点成功落地,新增经营主体6.03。其中,新增内资企业2.57,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35民营企业2.52新增外资企业314新增个体工商户3.43。顺利推动全国首家资源循环利用央企一级总部暨天津首家央企一级总部落户新区。成立全国首个自贸区公平竞争审查集中审查办公室,印发配套审查办法,填补国内政策空白。

    居民收支稳步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670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工资性收入50130元,增长4.8%;经营净收入2554元,增长7.4%;财产净收入5020元,增长1.8%;转移净收入9966元,增长5.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6988元,增长8.7%。其中,食品烟酒支出11364元,增长2.5%;衣着支出3628元,增长3.1%;居住支出5676元,增长7.0%;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2511元,增长0.2%;交通通信支出5446元,增长16.4%;教育文化娱乐支出4034元,增长17.7%;医疗保健支出2755元,增长23.2%;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1574元,增长23.9%

    二、农业

    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11亿元,可比增长5.5%。其中,畜牧业产值19.26亿元,增长3.5%;渔业产值23.53亿元,增长4.5%;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32亿元,下降9.1%

    现代农业向好发展。年末全区共有设施农业面积28409.94亩。其中,设施种植业面积12895亩,设施渔业面积1800亩,设施畜牧业面积13714.94亩。年末全区共有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80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数3家,市级龙头企业37家。累计建成蛋鸡保供基地11个,生猪保供基地4个,奶牛保供基地3个。

    1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万吨

    11.25

    3.1

     

    万吨

    3.56

    15.2

     

    万吨

    17.66

    3.4

     

    万吨

    3.34

    -4.8

     

    万吨

    4.33

    45.2

     

    万吨

    7.48

    4.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从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6.6%,制造业增长4.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1%。从主要行业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增长6.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3%,医药制造业增长23.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2.7 %

    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原油

    万吨

    3998.66

    6.1

    天然气

    亿立方米

    45.42

    9.0

    发电量

    亿千瓦时

    419.64

    0.4

    乙烯

    万吨

    160.00

    8.4

    钢材

    万吨

    623.11

    7.2

    汽车

    万辆

    81.96

    -8.3

    服务机器人

    万套

    61.79

    32.7

    电子计算机整机

    万台

    368.37

    2.3

    电子元件

    亿只

    7421.06

    17.1

    建筑行业运行稳健。全年建筑业总产值2975.55亿元,增长6.9%。其中,全区房屋建筑业产值 1296.08亿元,增长12.6%;土木工程建筑业产值1521.41亿元,增长2.8%;建筑安装业产值119.85亿元,增长6.9%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产值38.21亿元,下降9.2%

    四、服务业

    服务业总体平稳。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0.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8.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0.2%;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4%;房地产业增加值下降4.9%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3%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7%,其中商务服务业和道路运输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0.6%6.7%

    客货运输畅通有序。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5.79亿吨,增长3.7%集装箱吞吐量2329.05TEU, 增长5.0%机场旅客吞吐量2006.37万人次,增长8.6%;机场货邮吞吐量13.73万吨,增长8.3%

    邮电业务快速扩展。全区邮政业务总量68631.94万件,比上年增长28.3%。其中,邮政寄递业务量1688.36万件,同比增长13.1%;快递业务量66943.58万件,增长28.7%公网电话本地通话量73.43亿分钟,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645.4公里。全区互联网用户272.2万户,其中,宽带接入用户108.1万户,光纤接入用户103.3万户。公网固定电话用户54.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02.0万户,5G基站10087个。

    五、国内贸易

    商贸领域基本平稳。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比上年增长0.8%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中金属材料类、石油及制品类起到主要拉动作用。金属材料类销售额增长5.1%,占全区限上销售额比重为43.8%。石油及制品类销售额增长1.7%,占全区比重为16.3%

    消费载体扩容提质。全区年末共有大型商业载体50家,标准化菜市场58家,初步形成了泰达MSD商圈、海河外滩商圈、滨海高新区商圈、空港经济区商圈和中新生态城商圈等滨城核心消费商圈。夜间经济向好发展,“嗨啤节”主题夜间经济活动成功举办,为滨城百姓提供了集吃喝玩乐购于一体的多元夜间消费场景。

    升级类消费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增长较快。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0.0%,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9.3%,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增长23.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增长42.8%

    六、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企稳回升。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3.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56.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5.2%,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24.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50.6%

    商品房销售总体平稳。全区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长5.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0.5%。商品房销售额下降7.7%,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10.7%

    七、金融

    金融存贷稳健运行。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322.43亿元,比年初增加1074.6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6%;各项贷款余额15578.21亿元,比年初增加834.9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1%

    金融业发展扎实推进。年末共有境内上市公司43家;新三板挂牌公司54家;证券法人机构1家,证券公司分支机构27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2家;基金法人机构1家,基金销售机构1家;期货分支机构7家;融资租赁企业927家;商业保理企业521年末证券机构开立证券账户126.20万户,增长5.0%。全年证券机构交易总额13086.79亿元,增长51.5%

    金融创新活力增强。开发新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系统,完成挂牌数量1200宗。持续发挥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和融资风险补偿金投贷联动作用,推动完成商标、专利质押融资44件,金额超50亿元。指导发行全国首笔ABCP模式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融资1.66亿元。

    八、对外开放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截至年末,累计吸引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来新区投资,超过两万家外资企业在新区注册。全年新设外资企业276家,签订合同外资额32.1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2.46亿美元。全年产业项目1013个,产业项目到位资金2215.18亿元。全年进出口总额6023.4亿元,同比增长0.1%。其中,出口2438.5亿元,增长6.3%;进口3584.9亿元,下降3.7%

    九、协同发展

    全力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全年市场化机制引进北京资源落地项目111个,总投资759.7亿元;新设机构551个,注册资金2082.9亿元。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群化、乙烯原料优化完善等一批十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落地。

    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能源、金融、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推进中埃泰达苏伊士合作区建设,共吸引170家企业入驻,世界投资额超21亿美元,累计销售额近49亿美元。

    十、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

    城市交通更加便捷。年末全区共有高速公路15条,共计390.93公里;国道4条,共105.86公里;省道23条,共205.72公里;县道17条,共110.14公里;乡道123.25公里;村道548.9公里。年末共有公交线路178条、公交车辆1462部、运营出租车1171部。全年更新公交车辆572、长客车辆51部、出租车辆459

    城市建设不断提质。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年完成城市供热“冬病夏治”改造380户,全年新增供热面积204万平方米。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效能,助力美丽滨城建设,实现环境卫生管理再提质,全年处置生活垃圾63.27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十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共计491所,在校生总计303613人,教职工总计30227人。其中,中职学校14所,在校学生7932人;高中学校35所,在校学生35289人;初中学校62所,在校学生67927人;小学97所,在校学生145198人;特教学校3所,在校学生498人;幼儿园280所,在园幼儿46769人。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其中技术发明奖2项、科技进步奖4项。全年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56(包括外地迁入高新技术企业)。年末共有天津市雏鹰企业3319家、瞪羚企业213家、科技领军(培育)企业159家。共有科技部批复的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共有市科技局批复的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4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9家;技术创新中心11家,其中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产业技术研究院15。市级及以上孵化机构108家:其中市级以上众创空间69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39家。全年签订技术合同4191项,技术合同成交额804.6亿元,增长11.5%

    知识产权创造潜力迸发。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成立区知识产权局,成为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的地级城市之一,圆满承办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会议。年末全区有效发明专利达26513件,高价值专利达11172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超过130件。

    十二、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3个,美术馆1个,街乡镇综合文化站21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全年举办展览392次,演出59场,公益讲座489场。成功举办泡泡岛音乐节、渤龙湖无限美好音乐节、保税区国潮音乐节、天地龙行明星演唱会、泰达足球场群星演唱会和香港明星足球赛等6场音乐演唱会和赛事。

    旅游市场繁荣发展。全年新增A级旅游景区3家,年末全区共有A级旅游景区11家。全区重点监测景区共接待游客2279.65万人次,增长1.9倍;旅游收入17.87亿元,增长1.2倍。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共接待国际邮轮105艘次,出入境邮轮旅客35.74万人次。

    卫生健康保障有力。年末,全区共有医院5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61家,诊所、医务室、卫生所223家,村卫生室81家,卫生监督所2家,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家,妇幼保健机构1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共计9515张。其中,医院9085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30张。卫生技术人员18657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8058人,注册护士7306人。

    体育事业成绩亮眼。2024年全区体校运动员参加国际体育比赛获得奖牌一金一银,参加全国比赛获得奖牌28枚。年度审批等级运动员286人,其中二级运动员275人,三级运动员11人。现有等级教练员94人,其中高级教练员13人,中级教练员24人,初级教练员57人。现有等级裁判员386人,其中一级及以上裁判员161人,二级裁判员165人,三级裁判员60人。全年建设健身场地设施94处,年末共有各型公共体育场馆(地)17所。群众体育活动异彩纷呈,成功举办滨海新区第五届半程马拉松赛、2024年滨海新区龙舟争霸赛、第四届“滨海新区杯”国际象棋中国公开赛等一系列体育赛事。

    生态环保

    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开展。全年实施主要污染物治理提升改造项目34项,完成固定源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项目54项。印发《滨海新区中部湾区海洋垃圾清理行动实施方案》,累计巡湾12667人次。严格建设用地环境风险管控,全年共完成30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评审工作。

    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70天,同比增加27天。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优于全市平均水平2微克/立方米。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1.88。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年自来水供水量2.89亿立方米。土壤环境质量良好,全区农用地均属于优先保护类耕地,无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全区共有天津市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71.42平方公里。

    绿色低碳转型有序实施。全年共有72家区内企业依托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进行碳配额交易并完成履约,履约率100%。天津港靠港船舶岸电使用率达100%。《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4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同意,助推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化发展。

    、市场监管

    市场监管不断完善。年末全区共有对外开展服务并获得天津市资质认定证书的检验检测机构176家,约占全市总数的28.3%。全区共有法定计量检定机构1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台件数31320台(件)。依托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服务企业2684家,解决技术难题64个。新区获评京津沪渝可靠性创新实践最佳案例5发布我国独立牵头编制的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标准引领作用充分彰显。

    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

    社会保障网进一步织密。区基本医保参保人数首次突破217万人、创历史新高。全面推行“码上就医”“刷脸支付”“一码付”等医保服务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广医保电子凭证使用,通过信息化赋能医保便民惠民服务。扎实推进长护险试点工作,组织线上线下政策宣传活动20场,推动纳入长护险定点机构67家,享受长护险待遇政策3036人,切实减轻重度失能人员负担。持续扩大异地结算机构覆盖面,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住院机构46家、门诊机构259家、门诊慢特病结算机构111家,为4万余人办理医保关系异地转移手续,全力服务滨城人民。

    社会救助兜底作用增强。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7个,共有床位5753张,收养人员2324人。已建成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204家,服务床位1751张。城市低保对象5416人,农村低保对象4134人。供养城市特困人员197人,农村特困人员132人。全区共有救助站1个,救助451人次。做好残疾人服务,关爱特殊群体。获批成为全市唯一的全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先行先试区。成功创建全市首家信息无障碍试点区。为全区4000余名低保、低收入困难残疾人投保意外伤害保险,帮助640名残疾人完成免费体检,1364名残疾人发放各类辅助器具。开展残疾儿童个性化“送教上门”工作,为106名重度残疾儿童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工作。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全部法人工业企业。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4.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是指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行业法人单位。

    5.高技术服务业包括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的高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和其他高技术服务等9大类。

    6.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

    7.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统计口径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及全部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

    8.电信业务总量按上年价格计算。

    9.邮政行业业务总量按2020年价格计算。

    10.进出口指标为海关通报数据。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财政局;营商环境、市场监管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支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滨海新区调查队;现代农业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农业农村委员会;邮政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邮政管理局;电信数据来自天津市通信管理局;文化和旅游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和旅游局;国内贸易对外开放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存贷款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滨海新区中心支行;金融数据来自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天津监管局、天津市滨海新区财政局;协同发展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天津市滨海新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交通运输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交通运输局;公用事业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管理委员会;教育和体育事业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教育体育局;科技创新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科学技术局;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知识产权局;卫生健康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生态环保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局、天津市滨海新区水务局;医疗保障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医疗保障局;残疾人相关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残疾人联合会;社会救助服务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民政局;其他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统计局。


    全国各省市政府网站
    天津市各区政府网站
    滨海新区政府系统网站
    重点链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本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