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滨海新区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 2024-04-16 16:46      来源: 区统计局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天津市滨海新区统计局

    2024416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全面建设新时代四宜美丽滨城的奋进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滨海新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布局和全市高质量发展全局,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优、稳中向好的态势持续巩固。

    一、综合

    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经市统计局核算,全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4.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7.1%,第二产业增长3.6%,第三产业增长5.5%。三次产业结构为0.4:47.2:52.4

       财政收支稳步恢复。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5.4亿元,增长11.9%。其中,税收收入495亿元,增长17.7%,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7.6%。从主体税种看,增值税182.9亿元,增长48.0%;企业所得税121.4亿元,下降4.4%;个人所得税30.1亿元,下降4.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64.4亿元,增长11.7%。其中,教育支出84.9亿元,增长2.7%;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37.3亿元,增长25.0%;科学技术支出43.6亿元,增长2.0%      

    新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高技术制造业和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分别为8.6%13.8%,均在全市十六区排名第一。规模以上服务业中,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9.8%。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的高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营业收入分别增长40.7%11.4%7.2%6.3%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构建“1+1+N”商事制度服务体系,全年新增市场主体7.78万户。其中,新增内资企业3.04万户,增长20.6%。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785户,增长2.2倍;民营企业2.87万户,增长16.1%。新增外资企业378户,增长14.9%。新增个体工商户4.69万户,下降12.6%。年末实有市场主体38.42万户,增长5.5%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624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工资性收入47834元,增长5.1%;经营净收入2377元,增长8.5%;财产净收入4931元,增长5.2%;转移净收入9482元,增长3.2%。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4037元,增长8.6%。其中,食品烟酒支出11092元,增长5.4%;衣着支出3520元,增长14.5%;居住支出5307元,增长6.1%;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2506元,增长13.0%;交通通信支出4678元,增长10.3%;教育文化娱乐支出3427元,增长24.7%;医疗保健支出2237元,下降9.6%;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1270元,增长19.8%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52亿元,可比增长7.6%。其中,种植业产值9.34亿元,下降9.7 %;畜牧业产值19亿元,增长17.1%;渔业产值21.71亿元,增长12.9%。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47亿元,增长1%

    现代农业提质升级。耕地保护利用不断加强,全年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3904亩,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5458亩。截至年末,全区共有设施农业面积28409.94亩。其中,设施种植业面积12895亩、设施渔业面积1800亩、设施畜牧业面积13714.94亩。年末全区共有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85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数3家,市级龙头企业35家。累计建成蛋鸡保供基地11个,生猪保供基地4个,奶牛保供基地3个。

    1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万吨

    10.91

    -3.2

     

    万吨

    3.09

    9.6

     

    万吨

    17.08

    10.7

     

    万吨

    3.51

    27.2

     

    万吨

    2.83

    -37.3

     

    万吨

    7.17

    -3.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恢复。全年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4.0%,制造业增长3.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5%。分行业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增长4.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8%,汽车制造业增长15.9 %,金属制品业增长5.8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2 %

    表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原油

    万吨

    3769.12

    5.4

    天然气

    亿立方米

    41.67

    1.2

    发电量

    亿千瓦时

    417.16

    7.8

    乙烯

    万吨

    147.62

    7.5

    钢材

    万吨

    617.99

    26.0

    汽车

    万辆

    89.37

    12.6

    服务机器人

    万套

    46.55

    11.8

    电子计算机整机

    万台

    111.43

    102.7

    集成电路

    万块

    117387.61

    4.2

    建筑行业逐步回暖。全年建筑业总产值 2874.46亿元,增长7.5%。全区土木工程建筑业产值1576.31亿元,增长9.8%;房屋建筑业产值 1146.57亿元,增长7.4%;建筑安装业产值112.07亿元,下降5.1%。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产值39.49亿元,下降25.6%

    四、服务业

    服务业总体平稳。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8.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7.3%;金融业增加值增长6.2%;房地产业增加值与去年持平。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6%。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商务服务业和专业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2.3%10.9%

    港口机场建设持续推进。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5.59亿吨,增长1.8%。集装箱吞吐量2218.72TEU, 增长5.5%。机场旅客吞吐量1847.25万人次,增长2.2倍;机场货邮吞吐量12.68万吨,下降3.6%

    邮电业务不断扩展。邮政业务总量53496.90万件,比上年增长3.2%,邮政业务收入70.82亿元,增长6.1%。全年快递业务量50573.83万件,增长2.1%,快递业务收入64.10亿元,增长5.3%。公网电话本地通话量76.48亿分钟,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761.7公里。全区互联网用户263.7万户:其中宽带接入用户102.4万户,光纤接入用户100.0万户。公网固定电话用户57.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08.9万户,5G基站8234个。

    滨城旅游逐步升温。全区共有星级酒店21家,旅行社75家,A级旅游景区8家。全区重点监测景区(10家)共接待游客788.04万人次,增长4.3倍;旅游收入8.19亿元,增长4.5倍。成功创办滨城“向海乐活节”,通过社会化市场化联动整合推出春、夏、秋、冬四季系列活动300多项,滨城文旅人气名气财气创新高。

    五、国内贸易

    商业运行总体平稳全年商品销售额比上年增长2.3%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中,金属材料类、石油及制品类起到主要拉动作用。金属材料类销售额增长12.8%,占全区限上销售额比重为41.9%。石油及制品类销售额增长6.1%,占全区比重为16.6%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比上年增长9.3%,消费活力增强。2023年,全区新建连锁便利店11个。年末共有津门老字号企业19家,其中中华老字号10家。组织发放“购滨城·促消费”政府消费券累计9311万元,涵盖汽车、商超、餐饮、文旅等多个领域,直接拉动消费40亿元以上。

    消费结构提档升级。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增长较快。其中,新能源汽车比上年增长74.1%,化妆品类零售额增长11.6%,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11.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增长8.7%

    六、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承压前行。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下降3.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69.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5%,其中工业投资增长7.9%;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4.9%,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10.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6.3%。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5.6%,下拉全区投资6.8个百分点。全区商品房施工面积下降5.7%,其中住宅施工面积下降3.2%;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长22.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7.9%

    七、金融

    本外币存贷款稳定增长。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250.55亿元,比年初增加1141.0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0%;各项贷款余额14819.13亿元,比年初增加1286.9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5%

    金融市场持续向好。年末共有境内上市公司44家;新三板挂牌公司54家;证券法人机构1家,证券公司分支机构28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2家;基金法人机构1家,基金销售机构1家;期货分支机构6家;融资租赁企业1111家;保理企业565年末,证券机构开立证券账户120.23万户,增长2.6%。全年证券机构交易总额8637.87亿元,增长1.7%

    金融改革创新发展。深入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各项任务落地,年末天津OTC共有挂牌企业 1099家。全年共有9家发行人发行绿色公司债券12只,金额137.58亿元。滨海新区基金小镇健康发展,年末共有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293家,基金管理规模达6353.01亿元。

    八、对外开放

    招商引资全面推进。截至年末,累计吸引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来新区投资,近两万家外资企业在新区注册。全年新设外资企业362家,增长15.7%;签订合同外资额106.22亿美元,增长0.7%实际使用外资50.76亿美元,增长0.6%。全年实际利用内资2126.40亿元,增长18.8%

    积极发展外贸新业态。全年进出口总额5949.2亿元,同比下降3.1%。其中,出口2284.7亿元,下降0.6%,进口3664.5亿元,下降4.6%。汽车平行贸易领跑全国,全年口岸清关平行进口汽车38644辆,货值340亿元,增长17%。出口二手车26253辆,出口额超6.85亿美元,增长3.5倍。跨境电商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京东、菜鸟布局东疆片区建设“境内集货仓+境外海外仓”模式的外贸综合载体,全年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货值65亿元。

    九、协同发展

    协同发展成效显著。与北京市朝阳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天津港与朝阳CBD合作设立京津协同港口服务中心。引进北京资源在津落地项目95个,总投资641.2亿元,新设机构481个,注册资金1059.57亿元,国能焦煤、中电科蓝天产业园等超10亿元项目落户新区。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2023年末,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投资或承建的海外项目17个。以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项目为代表的海外项目稳步推进,共计完成投资18.7亿元。中欧班列平稳运行,实现首列二连浩特口岸临时计划批复。

    深化区域合作交流。发挥滨海优势助力结对地区乡村振兴,全年推动东西部共建产业园区4个,引导14家企业落户结对地区,其中7家企业落户黄南州,3家落户合作市,4家落户张家川县。采用“电商+消费帮扶”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立体销售网络,2023年累计完成消费帮扶金额2.15亿元。开展民族团结结对认亲160对,落实帮扶举措412个。

    十、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年末全区共有高速公路15条,共计390.93公里;国道4条,共163.85公里;省道21条,共224.15公里;县道17条,共167.75公里;乡道60条,共127.39公里;村道708条,共563.43公里。国道桥梁40座,省道桥梁24座,县道桥梁22座,乡村公路桥梁56座。全年新开公交线路1条,年末公交线路达到139条。全年更新公交车辆100部、出租车辆205

    公用事业服务不断推进。持续推进全区供热“冬病夏治”,精准解决群众户内设施老化、供热温度过低等问题,全年完成改造520户,全年新增供热面积294万平方米。以无废城市创建为抓手,实现环境卫生管理再提质,全年城区收集运输生活垃圾65万吨。主要采用垃圾压缩车直运和垃圾转运站转运两种模式将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十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共计507所,在校生总计29.06万人,教职工总计2.92万人。其中,中职学校14所,在校学生7940人;高中学校33所,在校学生3.17万人;初中学校62所,在校学生5.97万人;小学97所,在校学生13.92万人;特教学校3所,在校学生340人;幼儿园298所,在园幼儿5.17万人。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年末,滨海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超过4900家,天津市雏鹰企业2877家、瞪羚企业202家、科技领军(培育)企业170家。共有科技部批复的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共有市科技局批复的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3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0家;技术创新中心11家,其中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产业技术研究院14家;海河实验室3家。市级及以上孵化机构108家:其中市级以上众创空间69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39家。全年签订技术合同3633项,比上年增长22.4%。技术合同成交额721.8亿元,增长15.6%

    知识产权利用潜能释放。成功推动滨海新区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创新开展全国首笔“售后回租+专利质押”模式知识产权融资租赁业务。年末全区有效专利总量超11万件,有效发明专利超2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达104.18件。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3个,美术馆1个,街乡镇综合文化站21个,农家书屋122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全年举办展览276次,演出185次,公益讲座463次。举办于响灯光节、滨海艺术节、青年新歌手大赛、少儿评剧节、滨城夏日艺术季等100余场主题文化活动,文化品牌深入人心,百姓参与感、获得感极大增强。

    卫生健康服务持续推进。2023年,滨海新区获批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持续深化与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合作,我区第五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中医医院分别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国中医药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天津市肿瘤医院乳腺癌防治研究中心整体搬迁至新区并全面开诊,建成为全国最大的乳腺专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迁至新址并全面开诊。全区全年建成4家社区医院、20家社区胸痛救治单元和5家社区疼痛门诊,百姓就医更加便捷。年末,全区共有医院53所,其中三级医院11所,二级医院17所,一级及未定医级医院2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32所,村卫生室88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3所,卫生监督机构2所,妇儿保健机构1所,中心血站1所,急救中心1所,其他医疗卫生机构15所。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共有体育场馆(地)共计1428处,其中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地)16所。参加全国比赛共获得15枚奖牌。申报等级运动员共182人,其中二级运动员180人,三级运动员2人。现有等级教练员89人,其中高级教练员12人,中级教练员23人,初级教练员54人。现有等级裁判员369人,其中一级及以上裁判员154人,二级裁判员158人,三级裁判员57人。

    十三、生态环保

    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土壤环境质量良好,全区农用地均属于优先保护类耕地,没有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69家单位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完成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防控新增土壤污染。年末16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均达标,12条入海河流累计水质达到五类及以上,达标率100%。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年自来水供水量3.1182亿立方米。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开展,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43天,PM2.5平均浓度为40微克/立方米,优于全市平均水平1微克/立方米。水环境质量整体稳定,2023年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1.72。全区共有天津市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71.42平方公里。

    十四、市场监管

    市场监管常抓不懈。年末全区共有对外开展服务并获得天津市资质认定证书的检验检测机构177家,约占全市总数的27.9%。获得国家级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34家,拥有国家市场总局授权的质检中心10家。全年检定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13万台(件)。开展商品质量专项监督检验,全年检查商业企业476家,检查商品1205批次,合格商品1193批次,合格率达99.0%。全年在12315平台上处理的投诉、举报、咨询工单83543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55.35万元。

    十五、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

    社会保障进一步强化。在全市率先实现京津冀普通门诊直接结算“免备案”。全区医疗机构门诊、住院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开通率均达100%。主动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引导农村居民及时参加2023年度居民医保,确保困难群众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医疗费用零星报销OCR智能审核系统试点进展顺利。在海滨人民医院、三槐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引入手持医保结算终端,努力为家医签约、健康管理、家庭病床等入户诊疗服务提供医保联网直接结算,解决行动不便老人等特殊人群的医保服务问题。

    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5个,共有床位5322张,收养人员1845人。已建成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261家,服务床位1812张。城市低保对象5686人,农村低保对象4327人。供养城市特困人员182人,农村特困人员136人。全区共有救助站1个,救助341人次。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个,收养人员7人。关爱特殊群体,强化兜底保障。对全区315户困难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为全区4000余名低保、低收入困难残疾人投保意外伤害保险,为1159名残疾人适配轮椅、护理床等辅具,完成假肢适配22例。残疾人就业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增残疾人就业565人。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全部法人工业企业。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4.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是指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行业法人单位。

    5.高技术服务业包括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的高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和其他高技术服务等9大类。

    6.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

    7.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统计口径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及全部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

    8.电信业务总量按上年价格计算。

    9.邮政行业业务总量按2020年价格计算。

    10.进出口指标为海关通报数据。

    11.目前2023年决算尚未完成,公共财政支出数为预算执行数。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财政局;营商环境、市场监管以及知识产权数据来自滨海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支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滨海新区调查队;现代农业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农业农村委员会;邮政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邮政管理局;电信数据来自天津市通信管理局;文化和旅游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和旅游局;国内贸易、对外开放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存贷款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滨海新区中心支行;金融数据来自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天津监管局、原天津市滨海新区金融工作局;协同发展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天津市滨海新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交通运输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交通运输局;公用事业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管理委员会;教育和体育事业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教育体育局;科技创新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科学技术局;卫生健康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生态环保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局、天津市滨海新区水务局;医疗保障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医疗保障局;残疾人相关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残疾人联合会;社会救助服务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民政局;其他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统计局。



    全国各省市政府网站
    天津市各区政府网站
    滨海新区政府系统网站
    重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