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1年滨海新区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 2022-04-26 15:07      来源: 区统计局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无障碍语音播报

    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天津市滨海新区统计局

    2022年4月26日

    2021年,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变化和风险挑战,滨海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区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民生福祉增强,质量效益向好,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运行加快恢复。初步核算,全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0.6%,第二产业增长6.9%,第三产业增长7.7%。三次产业结构为0.4:46.9:52.7。

    财政收支运行平稳。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税收收入505.7亿元,增长11.7%,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8.3%。从主体税种看,增值税168.5亿元,增长9.7%;企业所得税146.9亿元,增长13.0%;个人所得税38.3亿元,增长34.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7.9亿元,增长0.2%。其中,教育支出83.00亿元,增长29.5%;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27.0亿元,增长35.0%;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5.4亿元,增长30.3%。    

    市场主体总量持续增长。全年新增市场主体6.53万户,增长17.0%。新增内资企业2.61万户,增长12.6%。其中,国有控股企业649户,增长10.6%;民营企业2.54万户,增长12.7%。新增外资企业543户,增长25.7%。新增个体工商户3.87万户,增长19.9%。

    创新驱动取得新成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5%,高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4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2个百分点。全区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8.5%,其中,电子商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的高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营业收入分别增长53.4%、10.6%、12.5%和7.7%。

    二、农业

    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73亿元,可比增长12.7%。其中,种植业产值10.9亿元,增长2.3 %;林业产值0.12亿元,下降51.5%;畜牧业产值15.74亿元,增长25.2%;渔业产值25.65亿元,增长39.3%。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3.3亿元,下降26.9%。

    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全年新增设施农业建设面积5375.8亩,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个,总面积1.26万亩。工商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896家,其中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46家。共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4家。实施家庭农场百千万工程,培育农户家庭农场3个。成功申报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家。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粮 食

    万吨

    11.23

    21.5

    肉 类

    万吨

    2.39

    7.2

    奶 类

    万吨

    15.65

    18.8

    禽 蛋

    万吨

    2.75

    51.1

    水 果

    万吨

    4.24

    -32.1

    蔬 菜

    万吨

    6.25

    -28.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中向好。全年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4%,制造业增长8.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3.6%。从重点行业看,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增长22.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0.9%,医药制造业增长25.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0.8%。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工业)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原油

    万吨

    3407.02

    5.1

    用电量

    亿千瓦时

    254.84

    6.9

    天然气

    亿立方米

    39.02

    7.5

    钢  材

    万吨

    581.17

    13.3

    服务机器人

    万套

    55.13

    167.9

    集成电路

    万块

    149564.54

    87.9

    锂离子电池

    万只(自然只)

    91776.36

    25.9

    新能源汽车

    万辆

    2.52

    60.3

    建筑业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建筑业总产值2458.71亿元,增长9.9%。全区土木工程建筑业产值1196.55亿元,增长12.1 %;房屋建筑业产值1060.31亿元,增长15.7%。商品房施工面积2839.77万平方米,增长1.0%,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932.38万平方米,增长4.9%。年末全区具有特级、一级资质的总专包建筑业企业117家。

    四、国内贸易

    商业运行稳定。全年商品销售额比上年增长32.4%。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中,生产资料类商品持续发挥主要拉动作用,金属材料、化工材料、石油及制品、煤炭及制品等四大类生产资料销售额增长较快,分别增长43.2%、56.7%、29.0%和44.7%。

    消费市场稳步复苏。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0.1%,实现稳步复苏。截至2021年底,全区共有大型商业设施54个,其中,商业综合体19个、商场17个、超市18个,总建筑面积约170万平方米。天津K11Select购物艺术中心、生态城爱琴海购物公园、季景天地购物中心、金隅嘉品Mall、滨海吾悦广场等大型商业设施建成开业。在营菜市场64个,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

    消费结构加快升级。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增长较快。其中,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9倍,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增长6.5倍,新能源汽车增长29.2倍,金银珠宝增长54.4%,化妆品增长11.6%,体育、娱乐用品增长18.1%。

    五、对外开放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81家,投资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全年实际使用外资4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8%。全年实际利用内资1419.30亿元,增长23.1%,占全市比重42.0%。

    外贸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6339.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出口2445.3亿元,增长26.1%;进口3893.8亿元,增长6.9%。深化进出口货物“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改革举措,推动天津港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不断提升口岸营商环境建设。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推动创新中欧班列发展模式,全年中欧班列开行5.8万标箱,比上年增长23.4%。经贸投资合作持续深化,引入MTS海关物流系统和Go Bus汽车站。2021年底,建设完成扩展区基础设施、燃气和通讯管线共计2平方公里,已经投入使用标准厂房24600平方米,保税海外仓5000平方米。

    六、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稳定。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7.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9.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6.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6.6%;第三产业投资增长7.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增长8.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2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59.2%。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18.3%,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12.5%。

    七、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

    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区公路里程数1630.38公里。其中:国省干道里程456.87公里,区县级公路里程190.77公里,乡村公路里程690.8公里,高速公路291.93公里。全年新开公交线路8条,年末公交线路达到189条。运营出租车辆3907部,公交车辆2438部,其中新能源车辆1238部,占比50.8%。全年更新公交车辆167部、出租车123部、客运车辆128部。全年公共交通客运量10061.4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7%。

    公用事业服务不断推进。全年新增供热面积363.96万平方米。全年收集运输生活垃圾74.49万吨,采用垃圾压缩车直运和垃圾转运站转运两种模式运往焚烧发电厂进行焚烧处理,无害化处理率100%。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发展提速。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5.30亿吨,增长5.3%,比上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集装箱吞吐量2026.94万TEU, 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加快4.3个百分点。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512.17万人次,增长13.8%;机场货邮吞吐量19.49万吨,增长5.4%。

    邮电事业保持较快增长。邮政业务总量50.83亿元,比上年增长37.8%,邮政业务收入65.94亿元,增长24.4%。全年快递业务量4.23亿件,增长51.8%,快递业务收入60.37亿元,增长26.6%。公网电话本地通话量76.96亿分钟,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731.9公里。全区互联网用户216.0万户:其中宽带接入用户46.9万户,光纤接入用户87.2万户。公网固定电话用户63.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88.2万户,5G基站4109个。

    旅游行业提振复苏。全区共有星级酒店22家,旅行社65家,A级景区8家。全年实现旅游收入4.74亿元,增长74.6%。天津长芦汉沽盐场工业旅游项目、安防视频监控科技旅游基地获评成为天津市工业旅游示范点。截至年末,全区共有天津市工业旅游示范点9家。方特水上乐园、熊出没酒店两项综合性旅游项目建成开业。

    九、金融

    金融存贷款稳定增长。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300.25亿元,比年初增加696.7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6%,增速高于全市5.4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13225.73亿元,比年初增加699.4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6%,增速与全市基本持平。

    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年末共有上市公司39家,比上年增长2.6%;新三板挂牌公司61家;证券法人机构1家,证券分支机构30家;基金法人机构1家;期货分支机构6家;融资租赁企业1472家;保理企业636家。年末,证券机构开立证券账户118.37万户,比上年增长33.7%。全年证券机构交易总额8159.22亿元,增长2.4%。

    银企对接成效明显。设立滨海新区小微企业首贷续贷服务中心,为小微企业提供首贷续贷政策咨询、贷款产品介绍和贷款受理等一站式便捷服务。助推“津心融”平台入驻新区政务服务中心,运用大数据思维,整合各类新金融产品,搭建线上金融服务“超市”。服务新区企业2890家,授信39.1亿元。

    十、协同发展

    全力服务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引进北京项目1095个,协议投资额2821.5亿元。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程进展顺利,实现园区直达滨海高铁站和滨海国际机场的公交线路频次优化调整。全年新增项目1093个,累计注册企业超3000家。推动总规模500亿元,首期规模100亿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项目落地。

    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立滨唐、滨沧协同发展合作示范产业园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天津保利瑞合众城生物科技项目、天津润景化学药品研发制造项目落户沧州渤海新区,推动天津铭喧唐山分公司项目、天津华盛聚元新材料项目落户唐山曹妃甸区。

    十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共计483所,在校生总计26.70万人,教职工总计2.75万人。其中,高职院校1所,在校学生7491人;中职学校13所,在校学生6676人;高中学校32所,在校学生2.76万人;初中学校63所,在校学生4.99万人;小学98所,在校学生12.36万人;特教学校3所,在校学生393人;幼儿园273所,在园幼儿5.13万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认定区级骨干教师2287人、授予“津门杰出校长”称号1人、“津门杰出班主任”称号3人、“津门杰出教师”称号4人。在2021年天津市中小学田径冠军赛中,分获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第一名。双减”工作成效显著,在天津市“双减”阶段性重点任务综合督查情况反馈中,课后服务得分全市第一。

    科技创新活力不断激发。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92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722家。共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531家:重点实验室144家,其中国家级18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7家,其中国家级16家;企业技术中心251家,其中国家级36家;技术创新中心9家,其中国家级1家;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1家;产业技术研究院12家;制造业创新中心7家,其中国家级1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10家。已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71 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35家。全年签订技术合同2959项,比上年增长52.1%。技术合同成交额459.77亿元,增长23.5%。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3个,美术馆1个,街乡镇综合文化站21个,农村书屋122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卫生健康体系不断推进。第五中心医院认证为首批市级创伤中心,大港医院、泰达医院成为市级创伤中心建设单位。家庭医生签约老年人16.24万人,为失能半失能人员提供入户服务2.2万人次。全面实施政府25项妇女儿童保健惠民项目,妇女儿童保健服务20万人次。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53.5万份,老年人健康体检近10万人,管理高血压患者17.4万人、糖尿病患者6.8万人。

    体育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为满足居民就近健身的需求,建成社区健身园85个、社区体育园28个、多功能运动场10个、健身步道3条、笼式足球场2个。全年举办线上线下群体赛事活动59次。申报等级运动员共154人,其中一级运动员18人,二级运动员136人。现有等级裁判员410人,其中一级及以上185人,二级225人。

    十三、生态环保

    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全区共有污水处理厂30座,总处理规模88.06万立方米/日,全年污水处理量2.7亿立方米。贯彻落实“双碳”工作部署,深入推进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中重型营运柴油货车提前淘汰工作,全年申请受理淘汰车辆4767部,完成率100.08%,全市排名第一。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全年PM2.5平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改善20.8%。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65天,比上年增加14天,优良天数比率72.6%。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1.82,比上年改善15.5%,出入境浓度比0.82,综合排名全市第一。

    十四、市场监管

    市场监管成效显现。年末全区共有对外开展服务并获得天津市资质认定证书的检验检测机构166家,约占全市总数的25.7%,比上年增加18家,增长12.2%。全年检定强检计量器具3.51万台(件)。全年共有1153家企业公开声明标准7416项,其中国家标准724项,行业标准453项,地方标准2项,企业标准6227项,团体标准10项,涵盖11238种产品。全年抽查安全类产品质量1021批次,已发通报608批次,合格率98.2%。环保类产品质量抽查涉及生产企业14家、销售企业385家,共抽查1248批次,合格率99.8%。

    十五、就业和人民生活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着力完善积极就业政策,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全年新增就业登记32.5万人。人才引育成果丰硕,年末共有博士后工作站178个、创新实践基地45个,培养资助在站博士后87人。“海河英才”人才引进落户工作运行平稳,全年共审批发放准迁证13318张,完成落户13507人,政策实施以来累计落户83020人。

    居民收支稳定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582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工资性收入43512元,增长9.4%;经营净收入2258元,增长8.6%;财产净收入4897元,增长7.1%;转移净收入8915元,增长3.8%。全年城镇居民生活性消费支出32476元,增长11.8%。其中,食品烟酒支出10218元,增长6.2%;衣着支出3299元,增长8.4%;居住支出5958元,增长6.0%;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2441元,增长13.4%;交通通信支出4002元,增长17.7%;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974元,增长24.4%;医疗保健支出2182元,增长31.6%;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1402元,增长21.7%。

    十六、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

    社会保障网进一步筑牢。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统筹做好医保经办服务工作。圆满完成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攻坚任务,全区共有开通异地就医住院联网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36家,开通门诊联网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142家,首批试点开通异地就医门诊联网结算的定点零售药店1家。

    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完善。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养老机构(含已备案运营和在建养老机构)26个,共有床位6032张,收养人员1686人。已建成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站)152家,服务床位1200张。城市低保对象6175人,农村低保对象4763人。救助站1个,救助177人次。福利院1个,收养人员123人。落实滨海新区2021年民心工程项目,为全区4308名低保、低收入和集中托养残疾人投保2021年度意外伤害保险。免费发放轮椅、拐杖、助行器、沐浴椅等辅助器具1272件。为4523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发放居家托养服务补贴。为1082名低保、低收入智力残疾人发放防走失装置。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两年平均增速是指以2019年同期数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的方法计算的增速。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全部法人工业企业。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4.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是指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行业法人单位。

    5.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

    6.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统计口径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及全部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

    7.电信业务总量按2020年价格计算。

    8.邮政行业业务总量按2020年价格计算。

    9.进出口指标为海关通报数据。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财政局;市场主体和市场监管数据来自滨海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现代都市农业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国内贸易与对外开放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交通运输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交通运输局;公用事业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管理委员会;邮政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邮政管理局;电信数据来自天津市通信管理局;存贷款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滨海新区中心支行;金融数据来自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天津监管局、天津市滨海新区金融工作局;协同发展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天津市滨海新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教育和体育事业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教育体育局;科技创新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科学技术局;文化和旅游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和旅游局;卫生健康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生态环保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局、天津市滨海新区交通运输局、天津市滨海新区水务局;人才和就业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支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滨海新区调查队;医疗保障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医疗保障局;残疾人相关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残疾人联合会;社会救助服务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民政局;其他数据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统计局。

    全国各省市政府网站
    天津市各区政府网站
    滨海新区政府系统网站
    重点链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本网站 是否继续?